1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趨于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我國經濟展現出巨大韌性,復工復產正在逐步接近或達到正常水平,應對疫情催生并推動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比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也不得不付出一些短暫的經濟代價。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支撐的新產業新業態迅速“補位”,云端互動、數據拼單、借網絡直播帶貨、靠工業互聯網轉產等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形成發展新動能。
疫情發生以來,新產業新業態何以催生?在形成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中,怎樣健康有序推動其發展?
新產業拓展應用場景,深化產品應用
防疫期間,“宅”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工作狀態。出門交際頻率減少,帶動在線問診、云上辦公等新產業應運而生,并呈快速增長趨勢�!翱傮w看,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產業并非‘新型’而是‘新興’�!眹鴦赵喊l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分析,突如其來的疫情為一些原本存在但不溫不火的新產業提供了拓展應用場景和深化產品應用的機遇,從而迎來發展壯大。
“當前涌現出的新產業催生新產品,對進一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睋治觯衲暌詠硐M方式線上化提速,應用新技術的新型服務方式快速涌現,特別是智能貨柜、無人機送貨、無人車載人等將大顯身手。不只是遠程辦公、在線教育醫療和智能服務,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方式成為拓展消費場景的新途徑,進一步打開生鮮電商、社區電商等消費場景,會成為帶動消費的新契機。
傳統產業“長”出新業態,企業加速轉型
新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少傳統產業也在疫情中“長”出了新業態。“疫情期間,新業態有了更多試驗場,加速企業轉型升級�!眹夜I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業經濟所副所長馮媛說。疫情防控期間,人口流動受到阻滯,傳統零售、商貿受到沖擊后,迅速轉向線上平臺。
引導新產業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
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既受到疫情防控的倒逼壓力,也得益于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形成的深厚市場基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工業研究室主任付保宗說,在要素端,我國對數字技術的研發投入不斷增加,相關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技術能力不斷提升,能順應市場變化,不斷開拓出新模式�!熬€上消費和生產,通過替代補充傳統線下模式,對疫情造成的經濟活動收縮形成了對沖作用。”
疫情中表現突出的應用,很可能成長為未來經濟的新增長點。在王微看來,針對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的影響和倒逼創新發展的新趨勢,需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化危為機,為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提供新動能。
——夯實基礎,有效投資新基建�;A設施猶如經濟社會發展的筋骨,節點布局合理、網絡密度適宜、通道運行高效、傳輸能力符合社會需要,筋骨就強健有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就穩固有效。應引導各類資本投向服務器、5G、超高清視頻終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主動引導,注重開拓應用場景。“應出臺鼓勵舉措,支持5G通信、人工智能在不同產業的場景應用,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利用互聯網手段,打通線上和線下、消費端和生產端的阻礙,加速物聯網在不同領域的落地�!敝袊叨酥圃鞓I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說。
——加快服務,提升行業監管能力。“加快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提高對遠程生產組織方式、在線服務方式的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縮短審批流程。”王微表示,針對新產業新業態特點,應推進線上線下一體化“互聯網+”監管,推行以遠程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征的非現場監管,加強數據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