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5-7 14:07:25
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征求意見稿)》,意見稿共58條,涉及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人格權益、受教育權、休息權利、財產權利等。其中“特別保護”一章明確:學校應當落實法律規定建立學生欺凌防控、預防性侵害、性騷擾等工作制度,建立對學生欺凌、性侵害、性騷擾行為的零容忍處理機制。未成年人教育一直是法治基礎建設的重點工作,那么針對新的規定,我們如何更加高效的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工作。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
當前中小學生最缺乏的是生存自護、生存自救的意識和能力。在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活動中,僅僅是社會關心和救助是不夠的,必須對中小學生加強自我保護教育。因為現在的孩子由于種種原因,就像在溫室中成長的花朵,很多人缺乏獨立處理事務和辨別事情真假善惡的意識和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較弱。“我們身邊經常發生的中小學生在網上交友不慎、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上黃色網站等悲劇,實際上在提醒全社會對未成年人實施自我保護教育已刻不容緩。”“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教育基地”是成都市對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活動的深化和嘗試,試圖通過中小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自主活動中獲得生存自護、生存自救的專門培訓。未成年人保護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情況下,必須由外界救助走向自我教育。
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是對開展未成年人保護活動的深化,通過中小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自主活動中獲得生存自護、生存自救的專門培訓。未成年人保護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情況下,必須由外界救助走向自我教育。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包含國防安全、紅色文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災害避險、校園安全等27個展項,未成年人可以通過AR、VR、交互游戲、實訓課程等互動模式參與體驗。
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將對標未成年人普法、未成年人保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食品安全、衛生防疫等內容,完善未成年人保護功能,提升基地整體互動性和智能化管控水平,打造“安全+”“法治”“食品”“防疫”實踐教育核心陣地,廣泛聯動更多的政府和社會資源,不斷推動未成年人安全教育預防宣傳工作的社會化、精準化和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