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易俗大劇院前身是西安易俗社位于西安市關岳廟街關岳廟對面,坐南向北。此地原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張志行之子張少云愛好二簧,購地建筑室內劇場,以演二簧為主。民國五年(1916),軍閥陸建章督陜時整修,作為京劇演出場所。該社又對原舞臺進行改造修葺。由當時陜西督軍陳樹藩書題“易俗社”牌名。“宜春園”始更名為“易俗社劇場”,不僅成為陜西最早的現代化劇場之一,更是與莫斯科大劇院、英國皇家劇院并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現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易俗大劇院,經歷了百年的蹉跎歲月,它是跨越了一個世紀的經典,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時至今日,這座百年古老劇場終于迎來了新生。西安易俗社劇場以新裝從2011年開始上演一個全新的時代經典。從清朝末年建成開始,經過護法運動、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等戰火的洗禮,在魯迅、張學良、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勛等歷史人物的好評中,易俗劇院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一個世紀。百年來,易劇院上演的一段段歲月詩畫,使享有“中國多種戲曲的鼻祖”之稱的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美譽傳播四方。
自2010年之后,政府和相關單位以重資對劇場進行了維護和翻新,百年古老劇場因此煥然蝶變,這只蹁躚輕舞的蝴蝶燦然破繭新生。 重新修復的西安易俗大劇院不僅擁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整棟建筑古樸典雅、富麗華貴,而且引用了目前先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新的數字舞臺監督系統。走進劇院,那長方形的格子窗、屏風式的雕花大門、暗紅色的圓柱,高大的歇山屋頂、古樸尊貴的嵌地金磚,其中最吸引眼球的當屬2016年易俗大劇院引用的恒德“數字化舞臺監督系統”,不僅讓人感覺光陰回轉,仿佛看到當年那人潮涌動的演出場面,更使得沉淀百年文化在創新科技推動下更好地展現給觀眾。
本次西安易俗大劇院改造引用的“數字化舞臺監督系統”音視頻解決方案所采用的技術是恒德數字舞美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研究成果之一,現已達到國際領水平,不僅填補了國內外市場在此領域的市場空白,更是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產品的示范性產品,得到科技部、文化部等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在文藝演出裝備提升方面將是大的革新和進步,恒德“數字舞臺監督系統”改變了傳統舞臺監督監控指揮調度設備存在的各行其道、標準不一,不能兼容,系統復雜,操作繁瑣,容易出錯,維護不便以及距離受限,易受信號干擾,安全性低、費用高等眾多弊端,全面提高了舞臺協調調度、指揮調度的效率,保證舞臺演出和現場指揮調度的安全性和流暢性,在劇院音視頻集成的方面樹立有效的示范性作用。劇場兩側走廊的文化展訴說了這100年來發生的點點滴滴,陳舊的秦腔樂器仿佛在彈唱著曾經的那段歲月之歌,劇院引進的數字舞臺監督系統更是給這首歲月之歌增添了新時代文化與科技創新融合的色彩。
免責聲明:該文由恒德科技有限公司發布,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數字展示在線系信息發布平臺,數字展示在線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