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重慶市涪陵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就《枳巴(涪陵)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
《總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開發利用力度,加速推進文旅智慧系統的構建。
在非遺保護與利用方面,要積極開展非遺數字化建設工作,深入探索“非遺+科技”“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影視”“非遺+動漫”等跨界、跨域、跨行業的創新模式。鼓勵相關企業和機構借助XR、VR等前沿技術,開發非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項目,同時探索人工智能在非遺設計、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應用。
在智慧文旅場景建設上,將依托重點景區、鄉村旅游點、演藝中心、博物館、圖書館等重要文旅活動場所,推動“智慧文旅”“數字文博”場景的落地實施。借助涪陵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等平臺,打造文化旅游業服務新業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獲取涉旅數據,為景區道路交通和運行狀況的監測提供有力支持。
以打造旅游服務、品牌推廣、智慧監管等領域的數字化綜合應用場景為突破口,全面整合涪陵旅游要素的數據資源。以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開發一個集旅游發展全景展示、市場供求深度分析、安全監管預警處置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域智慧旅游綜合應用場景。同時,推進智慧APP平臺建設,為游客提供語音導游、智能導航、在線預訂、信息推送等便捷的智慧旅游服務。
截至2025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已批準設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域性整體保護以及文化生態的培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此背景下,重慶市積極行動,于2022年4月啟動了市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申報工作,旨在進一步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促進文化生態的培育與發展。2024年5月,重慶市文化旅游委正式將枳巴(涪陵)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列為首批重慶市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枳巴文化作為涪陵文明的源頭,以“巴濮共生、丹砂為脈、歌舞通神”的三元結構,塑造了涪陵“神舞物藝”的獨特文化風貌。